上海电气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日期: 2023-11-30 作者: 机箱机柜

  2022年,国际地区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冲击,我们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方面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落地落实,集团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统筹管理提升,推进经营发展,保持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有序。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176.23亿元,同比下降9.7%;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6.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35.66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99.88亿元;2022年度基本每股盈利为人民币-0.23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0.64元。公司2022年业绩亏损的根本原因为:(1)报告期内,公司部分境内生产经营企业、参股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物流成本上升等主营业务支出增加因素影响,导致生产经营相关成本增加;(2)公司部分海外工程业务受国际形势、俄乌冲突、海外通胀、项目执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工程建造成本大幅度的增加、应收款项回款没有到达预期;(3)受长期资金市场影响,公司持有的以公允市价计量的金融实物资产价值产生波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1,332.7亿元。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683.8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58.8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164.6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108.7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177.0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421.2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227.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为人民币2,685.3亿元。公司在手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1,554.4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279.0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528.0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77.7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392.4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156.8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974.1亿元。

  上海电气以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发展主线,加速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重点聚焦发展“风光储氢”等新兴能源产业。

  在储能领域,我们加速布局多元储能,在电化学储能、熔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路线积极布局。其中,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我们已具备从电池组到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领域的全覆盖。我们的液流储能电池产线GWh(指上限功率和最大储能容量)生产能力,并具备系统级储能电站设计综合能力。在能源终端的锂电储能产品和工业终端的锂电产线装备上,初步形成了相互协同且独立卓越的锂电池产业链生态圈。报告期内,采用上海电气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金寨智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

  在氢能领域,依托在碱性电解水制氢与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领域的技术积累,我们成立了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构建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快速切入氢能源研发技术、系统集成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高端绿氢装备及氢能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在风电领域,报告期内,我们自主研发的“Poseidon”海神半直驱平台首款EW8.5-230产品和“Petre”海燕直驱平台首款EW11.0-208产品均已实现批量交付。我们中标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实现“平台结构、海洋空间、运营功能”的多空间多层次共用。在太阳能发电领域,我们成功中标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10MW熔盐蒸汽发生系统成套项目。在海外市场,我们承接的英国西霍尔科姆、比绍普、欧特沃得、英格哈姆四个光伏项目、日本雅凯光伏项目、澳大利亚科德光伏项目等均顺利实现并网发电。我们承接的迪拜光伏光热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是全球装机最大的光热光伏发电综合体项目,部分机组已进入商业运行。

  我们深入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理念,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产业发展之路,秉承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全力兑现“国之重器”的责任和担当。

  报告期内,我们的核心产业技术实力持续提升,涌现了多项自主科学技术研发成果。在核电领域,我们除了继续推进三代压水堆产业化建设外,在先进核能系统方面,重点推进高温气冷堆、铅铋堆、钍基熔盐堆、钠冷快堆、CRAFT聚变堆等国家重点发展堆型主设备科研开发,以及小型堆、一体化供热堆的研制工作。在储能领域,我们开发了第二代风冷锂电池储能系统产品、兆瓦级飞轮储能电机,压缩空气储能电机等一系列产品,打造新能源核心技术装备。在氢能领域,我们推出了首台单体产氢量为1500Nm3/h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以及单体产氢量为50Nm3/h的PEM电解水制氢装备,两款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均可满足集成化、大规模的绿氢制备需求。在碳捕捉领域,我们正在执行国粤韶关和郴州两个燃煤电厂的碳捕集项目,将具备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捉和精制提纯到食品级干冰的能力。在风电领域,我们自主研制的首台8MW级别中高转速海上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我们的煤电业务重点围绕高温亚临界机组提温提效技术,开展300MW和600MW等级煤电产品的改造研发技术。在工业基础件领域,我们热情参加联合开发制定民机复合材料结构用高锁螺栓产品质量标准。在环保领域,我们成功研发触媒陶瓷纤维滤管烟气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及装备,实现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净化,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海水淡化领域,我们承接了总规模16万吨/日的山东裕龙石化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该项目使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低温余热资源化梯级利用热膜耦合工艺包和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的“十四五”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以硬核科技为支撑的新赛道发展趋势,在重点领域持续投入科学技术研发。我们已入选了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报告期内,我们申报了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市国资委企业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专项、市经信委促进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项、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专项等共计51项科研项目,内容涵盖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与智能电网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

  在科技人才引领方面,我们制定了《上海电气新产业300832)新赛道人才新政十四条》,以“跨前一步战略引领”、“第一梯队人才规划”、“市场化激励”为导向,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第一战场,完善新产业人才顶层设计,进一步构建创新开放的科技人才生态系统。

  我们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持续深耕高端装备领域,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核电业务继续保持综合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报告期内,我们交付了“国和一号”全球首台RUV湿绕组主泵产品。随着由上海电气提供核岛、常规岛主设备的“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3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和由上海电气提供堆内构件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6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我国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内外示范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有力支撑了我国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跨越。报告期内,我们承接了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项目,成为国内首个高温堆核岛全套核心机械类主设备制造商。

  在煤电设备领域,上海电气凭借技术等级高、质量服务优的二次再热技术,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报告期内,我们先后中标厦门华夏国际电力有限公司1×6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机电炉全套主机设备、长安益阳发电有限公司2×1000MW项目二次再热汽轮发电机设备、华润蒲圻三期2×1000MW二次再热机电炉辅主设备,皖能钱营孜二期1×1000MW二次再热机电辅主设备等。在燃机领域,我们成功开发了F级燃机超低排放燃烧系统,实现透平前温提高20℃且氮氧化物排放低于15ppm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先后中标皖能调峰电厂、淮河能源600575)项目、江阴热电、无锡西区二期、浙能镇海、华能南山等多个F级燃机项目。截至报告期末,我们已签订了19个项目共38台燃机长协服务订单。

  在电梯设备领域,上海三菱电梯为长沙新楚-敬天广场提供10m/s超高速LEHY-H电梯项目完成云签约,标志着上海三菱电梯自主研发的最高速度电梯产品正式投入商用。报告期内,上海三菱电梯先后中标郑州轨交7号线号线及第二调度中心项目、乌鲁木齐机场、珠海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订单,同时积极拓展服务产业化发展,上海三菱电梯的电梯安装、改造及维保等服务收入占电梯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提升。

  我们的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等工业基础件业务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的愿景,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已形成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

  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我们承接的空客公司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升级改造项目圆满完成交付,并已投产首架A321飞机;我们参与装配线制造的全球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交付东航,有效保障了国产大飞机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和建造精度。

  我们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着力推进“产业智能化与服务产业化”双轮驱动,“能源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双网互动,围绕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多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

  结合在能源、制造和数字化领域的经验,我们为用户量身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我们中标平煤集团光伏综合运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项目,将帮助用户实现集中监控、数据综合分析和统一运维管理;我们中标国家电网冀北公司“碳中和”数字化项目,将为相关区域供电局电力物资仓库零碳转型提供数字化升级服务。我们的中央研究院参与了位于上海奉贤区的“数字江海”上海国资数字化创新基地综合能源整体规划,为“数字江海”构建整体能源架构,包括能碳双控数字化平台、虚拟电厂、智能微网群、液流电池、光储直柔建筑等核心功能以及多种智能应用。

  我们以专业化、规范化、科技领先、精准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助力城市数智化建设。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上海浦东新区公安系统自动化通讯与维护项目,实现在服务城市治理数字化领域的突破。由我们提供iDRT智能数字轨道交通系统的上海临港600848)中运量2号线线)正式投运,我们为该条线路提供了包括数字轨道、运行控制和管理、综合通信、站台智能化等核心系统设备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中标了上海地铁5号线车站机电设施设备集成运维项目,实现在车站机电类综合运维领域的突破。

  截至报告期末,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星云智汇”已接入涵盖风机、电梯、机床等23万余台总计价值人民币1,540多亿元的设备,提供面向风场、储能、光伏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上海三菱电梯推出LNK智慧电梯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业内领先的“管梯”数字化解决方案,将为客户提供更为智能的运维管理服务。

  2022年,我们将管理提升列为集团重要工作目标,形成了涵盖产业能级提升、组织扁平化、运营质量提升、整体协同高效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优化举措,为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的落地执行提供保障。

  报告期内,集团上下平稳有序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工作:我们聚焦经济运行质量的优化工作,重点关注关键质量指标,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集团整体治理效能;我们加强内部协同,建立大宗原材料采购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控本和采购定价能力;我们建立能源大客户总监机制,整合上海电气在全产业链上的综合优势,为广泛开展全业务领域大客户服务夯实基础;我们通过内部挖潜、推动低效资产盘活、加快经营类资产周转、退出非核心项目运营类资产等措施,持续推动业务结构优化。2023年是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紧密围绕“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工作总基调,紧抓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战略机遇,聚焦主责主业,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发展共识,促进转型升级,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现上海电气“十四五”战略目标奋力开创新局面。

  一是工业数智化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促使工业设备之间、设备和用户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流,这些技术正不断渗透、融合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制造绿色化趋势,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重点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化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上海电气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为能源行业贡献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效安全、绿色低碳的能源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能源核心装备产业集群优势;紧抓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航空、楼宇、电力、石化等行业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

  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亿千瓦,新投产的总发电装机规模以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7亿千瓦,同比增长13.8%,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9.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电力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分类型看,水电4.1亿千瓦,同比增长5.8%;核电5553万千瓦,同比增长4.3%;并网风电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并网太阳能发电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

  一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展储能、交直流组网与多场景融合应用,能够提升智能灵活性;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够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与主动支撑性能;发展灵活性火电机组、气电、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融合应用,能够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智能灵活、友好并网和高效环保。

  二是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交直流远距离输电、区域电网互联、主网与微电网互动的形态。在配电网改造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电力终端用能的多元化。未来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电力服务的形态将发生变化,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分布式交易将成为多元化用户的选择,将产生绿色电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

  基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电是电源供应和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风电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及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理、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提供产业地产为主的物业管理服务等。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拥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一是极限制造力。我们坚守装备主业,在高端能源装备和工业装备领域持续深耕,开拓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和高端工业装备自主化的新格局。以低碳化和数字化为创新发展主线,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布局和进入新赛道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集成服务力。我们坚持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推动能源装备、工业装备和集成服务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发展,着力推进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催生“新能源+”商业模式,为能源、工业和城市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绿色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人才竞争力。我们搭建了中央研究院、产业集团技术中心、企业研究所的三层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紧紧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强硬核科技研发,提升研发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上海电气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能源装备产业优势,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新格局为发展方向。

  围绕新能源领域,上海电气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积极拓展“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业务,致力于打造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并积极成为新能源装备的引领者。在储能领域,上海电气积极开发新型储能技术,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储能解决方案。在锂电池储能领域,我们依托储能电池、PCS、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和产品,提供储能微网、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5G备用电源、光伏共享储能、储能+充电等解决方案,实现了源网荷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我们自主研发了2.5kW、5kW、10kW、25kW、32kW、50kW等系列高性能电堆,具备kW-MW级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能力,可为客户提供基于液流电池的储能和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在氢能领域,上海电气聚焦“制、储、加、用”产业链四大环节的关键核心装备,发挥电力和化工行业的系统设计及核心装备制造的优势能力,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实施落地。同时持续推进碳捕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碳捕集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融合发展,为实现能源与工业“安全、深度降碳”探索经济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风电设备领域,面对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我们加快开发陆上6MW以上、海上12MW以上的半直驱平台化系列机组,积极预研海上15MW级以上产品。在风电数字化方面,我们在风机端和风场端全面推广和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终端和远程听诊系统、风场监控SCADA系统。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迪拜950MW光热光伏复合项目总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上海电气正在全力建设可100%依靠太阳能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的“一带一路”示范项目。围绕先进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等核心制造环节,上海电气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建立开放合作联盟,结合集团已有的泛半导体智能制造基础优势以及“光伏+”集成解决方案综合市场优势,推动构建集团在光伏装备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

  在智能电网领域,上海电气正在加快产业“数智化、低碳化”转型,通过打造“数智输配电生态圈”,支撑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加大智能运维平台、数字化配电建设的深耕力度,为客户提供配电网运营+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储能+售电业务的综合能源服务。我们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化调相机产品,已应用于直流换流站和分布式能源场站。我们自主研发的“综合电能质量智能补偿装置”获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技术已达国内一流水平。

  围绕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在核电设备领域,我们始终秉持“共铸核心力、同护核安全”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受行业尊敬的具备核岛集成供货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和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上海电气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从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核主泵、核二三级泵、核二三级容器、燃料输送设备等)到常规岛设备(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辅机等)以及大型铸锻件、核级风机、配套电机、备品备件等完整的核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技术路线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以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全面覆盖国内主要的核电主流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行业第一。

  在燃机领域,上海电气拥有丰富的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设计能力、技术积淀和工程经验,持续将国产化率提升至最高水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重型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解决方案。

  在燃煤发电设备领域,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服务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煤电低碳转型。上海电气制造的高参数、高效率、低煤耗、大容量的机组符合煤电高效利用的市场需求,其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由我们制造的华能瑞金4号百万机组创造了发电煤耗为249.7g/kWh的新记录。为响应国家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切入煤电低碳化转型的“三改联动”市场,发挥技术创新领先优势,打造多个煤电改造行业标杆项目,比如国内首台600MW超临界机组改造成超超临界机组项目,国内首台600MW亚临界湿冷机组改造成超超临界机组项目,以及国内首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增容提效改造项目等。在不断刷新全球最高煤电效率记录的同时,上海电气发挥综合性能源装备产业优势,瞄准“火电+调频”市场,增强电网灵活性调节能力,为广东省阳西电厂两台600MW火电机组加增调频储能系统,投运后实现火储联合调频性能新高。

  上海电气在立足于核电、气电、煤电等传统能源装备优势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在风电、太阳能、储能、氢能及智能电网等新兴能源领域的研发、制造及服务的综合实力,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多个“场景化”的智能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

  在电梯设备领域,通过30多年的经验积累,上海三菱电梯打造了一支掌握先进电梯技术、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优秀员工队伍,始终引领企业站在国内电梯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上海三菱电梯始终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以“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上海三菱电梯坚持高起点的动态引进和转化先进技术,加快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另一方面,上海三菱电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开发产品已占销售总量的70%以上,开发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的无齿轮曳引机的菱云系列电梯,并结合保障房、租赁房等市场的增长,升级开发LEGY-3电梯并实现批量生产,全面切换上一代产品。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产品升级需求,上海三菱电梯在“技术引领”方针的指导下,研发重心逐步转向智能化产品,已推出SmartEYE监控系统、SmartK-II型智慧扶梯和LEHY-Pro电梯等智能化产品,并实现10米/秒LEHY-H电梯首个商品项目与客户的云签约。上海三菱电梯将进一步在智慧产品、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推广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基础零部件制造和服务领域,上海电气持续深耕轴承、叶片、刀具、紧固件四大业务,致力于提供行业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我们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建设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重点布局发展“两机”叶片、中高端轴承、新能源车用紧固件、航空级紧固件、高端刀具等业务,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自动化装备领域,上海电气面向新能源汽车、航空等行业,提供自动化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把握全球汽车电动化市场机遇,持续提升锂电池自动化装备能力,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国际汽车巨头和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开展合作。面向航空行业,我们提供自动化装配流水线以及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用于金属或碳纤维飞机机身及部件的铆接与装配。

  在能源工程服务领域,我们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以火电市场为主,向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领域扩展。我们从区域市场转向全球市场,加强海外网点建设,加快推进适应海外市场需要的技术布局,加快海外服务市场开拓。我们在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推进管控一体化,为专业客户带来更多便利服务。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稳步推进“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业务构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多种行业应用,满足不同行业需求,为工业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星云智汇”目前已接入风机、电梯、光伏、储能、机床等23万余台主设备,基于平台打造了新能源风光集控、综合能源服务、低碳园区、数字化工厂等4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

  我们的金融业务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主业的服务和支撑功能,搭建综合金融平台,延伸多元化金融服务,不断强化产融协同和融融协同的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集团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能源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60.9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52%,其中:储能业务受新能源行业设备需求持续增长的影响,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但报告期内风电设备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行业政策影响,上年风电出现装机高峰;报告期内能源装备板块毛利率为18.05%,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

  报告期内,工业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05.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4%,主要是电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所致;报告期内工业装备板块毛利率为15.58%,较上年同期减少0.7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集成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67.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1.16%,主要是工程项目营业收入下降所致;报告期内集成服务板块毛利率为8.36%,较上年同期上升2.33个百分点,主要是工程项目结构变化所致。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宏观经济及气候等均是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方面。2023年预计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

  在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3年新投产的总发电装机以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5亿千瓦左右,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8亿千瓦。预计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1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4.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2.5%左右。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核电58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均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电力供应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电力供应方面,降水、风光资源、燃料供应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煤电企业持续亏损导致技改检修投入不足带来设备风险隐患上升,均增加了电力生产供应的不确定性。电力消费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形势以及极端天气等方面给电力消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

  根据电力需求预测,并综合考虑新投产装机、跨省跨区电力交换、发电出力及合理备用等方面,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间,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偏紧;华北区域电力供需紧平衡;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上海电气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工作主基调,实施“科技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打造“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着力推进“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的双智联动、“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的双轮驱动、“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双网互动,加快推进产业的低碳化、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推动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

  集团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提高经营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即保持主业规模稳中有进、持续提升主业净资产回报率、提高装备与服务业务占比、提高战略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人均效能和优化资产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主要从存量产业创新转型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两大方面着手推进。存量产业创新转型有三条路径: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构建服务产业化能力,以及依托第一梯队培育新动能。重点培育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自动化装备与软件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集团将在自身高效清洁能源装备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布局“风光储氢”核心装备产业,推动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良性协同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自动化装备和工业软件产业,并持续提升数字化赋能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水平。

  为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集团将从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管理、公司治理、人才建设等层面,构建科学高效、动能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管控有序、高效协同的组织体系,构建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人力资源战略性支撑体系。

  2023年,我们以“科技创新年”为主题,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整体盈利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上海电气“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开放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聚焦技术来源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和科技机制创新。2023年研发投入率不低于4%,进一步加大在海上漂浮式风机、氢能装备、新型储能等新赛道领域的研发投入,力求取得重点技术突破。我们将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夯实集团重大装备研制的核心功能,在先进能源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工业母机等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我们将坚持开放协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机构、生态圈伙伴等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创新,构建协同攻关的联动运行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通过大客户联合创新,重点推进首台套示范项目和重大工程综合解决方案。

  上海电气“十四五”战略明确了重点培育新能源装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动化装备与软件等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形成上海电气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在“风光储氢”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氢”一体化业务上多点布局,推动新能源装备的首台套应用,融入新的能源商业模式,尽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规模。在智能装备、智能硬件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优势领域,我们将围绕主责主业,通过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加快新业务布局,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催生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智能装备产线业务和制造智能化改造为重点,对老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建成一批标杆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我们将加快服务产业化,拓展制造型企业的服务业务,包括为产业链提供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我们将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着重关注新业务新产品的培育,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支撑。

  我们将紧抓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机遇,整合传统能源、新能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实践经验,统筹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投资等环节的产业链资源,形成协同优势、集成优势,提升“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竞争力,积极开拓多应用场景下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形成我们新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通过打造能源集成优势,打造产业新集群,逐步实现从“能源专家”向“能源管家”转型,为客户提供符合“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全生命周期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引领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大顶尖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薪酬体系,推动更多市场化机制的创新举措落地落实、见行见效;进一步传递压力与动力,提升队伍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营造和激发革故鼎新的内生动力和创新生态。

  中国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趋缓,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等环境变化,均会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同时,能源行业处于新旧体系临界点下的新形势,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群雄逐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此,公司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关注、定期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持续推动管理改进,提高公司管理效益,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沉着应对市场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各种挑战。

  由于大宗物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主营业务的采购成本上升;同时,由于公司承接的部分订单周期较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将对公司利润水平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公司将加强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关注集团下属每个业务板块的运行质量、业务结构、盈利水平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逐步提升控本和采购定价能力,积极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公司的电站设备、电站工程、输配电工程等业务均涉及出口业务且合同金额较大,此类合同通常以美元计价;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合同也多以美元等主要外币计价。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的出口业务可能存在汇率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损益波动和资金回流风险。

  对此,公司将加大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控制海外项目成本,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公司的部分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面临工程延期、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方面的压力,海外通胀、外汇汇率波动也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海外业务开拓的环境形势严峻,因国际关系紧张导致公司进出口业务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强,公司海外业务所在地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上升。

  对此,公司将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市场的政策与环境,加强管理和风险管控,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并为相关业务或员工投保相应的险种,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利益;同时,逐步实施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寻求与当地客户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公司在海外发展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